五五世纪_五五世纪
五五世纪2023-01-31 16:05

五五世纪

让“小家美”带动“全村美” 樟里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家庭比拼赛启动******

整洁 的乡村小路 、洁净的碧空河塘 、错落有致的屋前小院…如今,鹿城区樟里村总能看到不少人在田间散步、骑车、遛狗,呼吸乡野间的新鲜空气。

今天下午鹿城区邻里新闻官新闻发布会暨樟里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家庭比拼赛在七都樟里文化礼堂启动 ,该活动由中共温州市鹿城区委宣传部、鹿城区农业农村局、七都街道主办,旨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樟里 ,发动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美好家园,鼓励村民参与建设美丽庭院,共创“干净、整洁 、有序”农村人居环境。

让“小家美”带动“全村美” 樟里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家庭比拼赛启动

“干净 、安静 、和市区也近 ,这三个‘JIN’让我选择在樟里村生活创业至今已六年,很多来村里游玩的人都会对我们村环境赞叹不绝 ,我们自己居住在这里也 是非常舒服 。”在樟里村从事摄影创作 、民宿经营的邻里新闻官胡宁说道。

“村里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环境也要求高了,我们各村最近都在做年前环境整治工作 ,今天过来樟里村学习,也会把他们 的做法带到自己村里去 ,动员大家把自己家园整治得更好。”前沙村邻里新闻官高胜利说道 。

让“小家美”带动“全村美” 樟里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家庭比拼赛启动

据悉 ,近日来鹿城区深化“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以村貌整治为主抓手 ,于2022年12月26日至2023年1月19日在全区开展“迎元旦 ,庆新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月行动 ,将行政村进行集中整治推进 ,最终实现村庄地面洁化 、空中序化 、水体净化,村容村貌明显好转 ,长效管护建立健全 ,群众卫生意识普遍提高 ,营造全民参与,共建清洁家园 的浓厚氛围。整治范围包括七都街道 、丰门街道、仰义街道 、藤桥镇等72个行政村。

来源:温度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巍蔚

摄影 :沈巍蔚

编辑 :鲍海潇

审读 :叶红

责任编辑:伍秀蓉 潘捷

监制:吴栋梁

《5·12汶川——疼痛 的笔锋》代后记******

  王晓晖

  1.

  大地震过去3个月了 。

  从灾难中走出的中国人 ,拍打了地震废墟落在心上的灰尘,揉过红肿尚未消尽的双眼 ,惊艳在鸟巢烟火喷薄绚烂 的繁华之夜。

  那一刻 ,鸟巢在跳舞,从大地舞向天空;那一刻,北京在跳舞 ,从过去舞向未来 ;那一刻,北京奥运凝聚着全民 的期待 ,挑高了中国人 的幸福指数。

  生活可以这样的美好——只 是有些人已经不能再看到。

  那些在山川土地 的碰撞中瞬间消失的人,那些我们还未曾谋面命运已突然改变 的陌生人,留给我们身体和心灵的疼痛,依旧清晰和真切 。“向大地震索要更多 的财富”——这句在大地震 的报道中重复过无数次 的话 ,今天 ,依旧在我们的心底大声响起。

  “向大地震索要更多的财富”——从国家 的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社会结构 的合理构建与和谐营造、新闻行业的自身突破和社会责任……到一个媒体 的壮大和长高 、一次报道 的深入与实现 、一个记者 的锻造和打磨……都必须向有国人太多付出和牺牲 的大地震索要到更多的回报。

  这便是大地震3个月后,中国新闻社还执意要出版这本报道经验集的原因,尽管我们并不想再回望淋漓 的鲜血 ,尽管又有奥运报道撕扯着我们的敬业与精力。因为投入过,伤痛过 ,然后我们要长出骨头。因为深思着,惕厉着 ,或许才会走得更远。

  2.

  “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 ,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将是美联社记者”——美联社在出版自己记者 的报道集时,把穆罕默德•甘地 的话这样骄傲地写在它的扉页上 。

  “最多的时候,中新社五十六位将士在四川灾区,这个数字,超过任何一次突发事件和重大报道” ;“最多的时候 ,中新社一天发稿数达到四百多篇,这个数字 ,刷新了中新社五十六年的历史”——我们也很骄傲 ,在汶川 的旷世灾难发生时,中新社以前所未有韧性和力量站立在大地震的现场 ,展示了她前所未有 的方向感和爆发力。

  3个月后 ,这种充满方向感的爆发力令人生发出守土有责 的骄傲。但3个月前,在信息尚不周详,指令尚不明确 ,硝烟未散、惊魂未定 的张惶与混乱中 ,能够明晰地判定方向、界定线路、布局兵力 ,也并非一件简单明了的事情 。

  我们可以相信并作为判断依据 的是 :2008年 的中国 ,已经是世界的中国,经历了国际化 的洗礼、全球化的磨砺;2008年的中国,已经 是成年的中国 ,经历了少年 的轻狂 、青年 的迷惘、30年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30年的摸索、疼痛和积淀 ,使中国多了平实 、理性和成熟 。

  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的重要细节还有 :中国已经有了《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 ,中国三级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逐渐规范化和专业化。

  中国的进步赋予包括中新社在内 的中国媒体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选择 的力量,这力量正化作悲情迷茫时刻无声却坚定 的方向感,它使我们在回首汶川大地震报道工作时可以庆幸 ,我们因此没有彷徨缺位 ,没有南辕北辙 。

  3.

  当小孙第一次穿越八百里死亡线,当老贾料理好他的相机他的武器第二次飞赴灾区,当老社长肖老师经过千百次 的追问、拼抢、核实 ,终于拿到发现失事飞机残骸的独家第一手消息时……我们就在悲情与感动中体验到 ,中新社采访实现能力在跳跃性地增长。

  采访实现能力——这个总在寻常日子里掣肘我们的经年累月 的老难题 ,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不平常 的日日夜夜 ,得到了艰苦卓绝 的突破 、再突破。所谓“中新风格” ,不能来自网上信息和一纸文稿 的剪切与粘贴 ,不能远离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只关“风月”。正如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强大的国防 ,就没有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 ,“中新风格”也必须用采访实现能力一次再一次地予以证实,“短 、快、活”必须用“现场和立场”的速度、力度和深度去支撑,“中新风格”可不是可有可无 、花里胡哨、飘在空中的形容词。

  所以,让采访实现能力在寻常日子里保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就自然地成为中新社“后震报道时期” 的新问题:在没有大地震 的外在震撼力 、在失去悲情迸发出的巨大内趋力、在没有官方与民间、各个阶层与团体共识并形成合力的情况下,我们 的记者能否还有克服种种令人沮丧的摩擦力 、进行第一百零一次追问的执着和勇气 ?

  当然,体制要完善,管理需提升 ,社会应更宽容 ,新闻 的责任和空间将更大 。我们,则应该在期待环境变更 的同时,强身健体,练就点功夫 。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总比抱怨离目标更近 。

  4.

  当永志的背在思索中变得更深邃,当小夏 的眼睛熬得更红更英俊,当丹鹰 的嗓子由喑哑变得更斯文,当大地震后方报道组的激情飞扬在一个月后变成才思枯竭 的执着守望……我们深知 :现代战争没有后方 ,前方多么需要一个强大 的 、战时状态 的后方。

  在弄清楚虽然身在后方但没有任何理由推诿 、懈怠甚至游移时,我们历时一个月 的清晨策划就开始了 。思路大致有三 :第一,依循前方救援和重建工作的角度 ,依循大地震中 的爱与勇气的角度 ,进行特别策划 ;第二,依循科学解释、科学救助 、科学重建 的角度 ,进行科学的回答,解疑释惑;第三,依循对历史重大事件的思索 ,官方对大地震前所未有、举世公认的处理,从向大灾难索要大财富 的角度 ,进行综述和评论。三者归一的方向,就是前方 :前方在想什么?前方最需要什么 ?读者最关心前方 的什么 ?

  想要作一个前后契合与呼应的后方 、作一个不辜负前方 的后方是不容易 的。尤其在前方物质的路和信息的路相继断掉的情况下 ,后方在数量上 的补足、在质量上的补充都是不可或缺 的 。

  我们 的收获是,通过一个月清晨策划 、之后采访和写作、下午到黄昏出稿这样一个近乎残酷 的工作流程 ,中新社一批年轻 的记者极大地展示出他们善良和敬业 的本能 、才华的挥洒和流动 、深度的探索和超出想象 的耐力和韧性 ,它们随着大地震报道喷涌而出,成为中新社极为珍视 的又一笔财富 。

  我们的遗憾是 ,因为思想深度和宏观关照不够 ,因为前后方力量整合不够 ,因为后方资源盘整和调动不够等原因,我们的报道还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力度和深度 。在独家新闻越来越难以企及的时候 ,独家 的观点和独家的视角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负有向世界说明中国使命的中新社,必须在追求速度与亲和力 的同时,提供力度 、深度和更多 的向度 。

  5.

  幸好大地震结束了,它也 是一个开始;幸好中新社还年轻 ,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幸好时代在快板和慢板 的交错中进步 ,环境在变,蓝天会越来越多 。

  我们在期待中乐观 ,在乐观中努力。

  我们会在新的起点,再次出发。

  (历史资料)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