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app|大发app
大发app2023-01-31 16:05

大发app

历史中的兔子:早在三国时期就用兔毛制笔******

  从“玉兔捣药”到“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兔子已经陪人们走过了漫长 的岁月。在中国古代 ,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2023年新春之际,华西都市报 、封面新闻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吕鹏,聊聊历史中 的兔子究竟 是什么样的。

  兔鼠分道扬镳于6200万年前

  《诗经》已记载兔肉食用方式

  虽然在大众看来,兔子毛茸茸的很可爱,但吕鹏告诉记者 ,其实兔子跟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骨骼形态上看,兔(属于兔形目)和鼠(属于啮齿目)都拥有终身生长 的门齿,表明兔和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分类学创始人林奈在1735年将兔和鼠一起列入啮齿动物 。”

  而它们分道扬镳,是在6200万年前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传夔先生研究安徽潜山早古新世(距今约6200万年前)地层出土 的动物遗存 ,发现有“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 。其中安徽模鼠兔为兔形类动物 的祖先类型 ,而东方晓鼠接近于啮齿动物的祖先类型,二者在骨骼形态上具有相互交混 的特征 ,这就表明一方面鼠兔同源,另一方面二者至少在6200万年前已经分道扬镳 ,兔形类和啮齿类动物走上了各自独立演化 的道路 。

  吕鹏告诉记者,家兔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晚 。在我国古代 ,野兔的利用价值主要 是在肉食 、狩猎宠物 、祭祀 、药用 、皮毛开发等方面 。“兔头在四川人 的美食版图上不可或缺,成都人称为兔脑壳,”吕鹏说,“其实在中国古代 ,野兔 的主要用途就 是肉食来源。”据《诗经·小雅·瓠叶》中记载:“有兔斯首 ,炮之燔之……有兔斯首 ,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 ,描绘了西周时期普通人家将捕获的野兔通过炮 、燔、炙等加工方式制作成美食待客 的情形 。所谓“炮”就 是将带毛的动物裹上泥放在火上烧;“燔”指 的是用火烤熟食物,而“炙”则 是熏烤 的意思。据《礼记》记载,正式 的宴请当备“六牲”作为荤菜 ,即豕 、牛 、羊、鸡 、鱼、雁 ,兔子并未列入其中。虽然只备了兔肉,但主人换了三种不同 的烹饪方式,可见其用心 。

  但在中国古代也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孕妇不能食兔肉。东汉《论衡·命义篇》中有过记载:“妊妇食兔 ,子生缺唇”。“当然这 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迷信说法 。”吕鹏解释道。除此之外,兔毛皮保暖性能好 、不易缠结 ,可用以制裘,兔皮可以熬胶 ,兔毛还可以用来做兔毫毛笔。明代《齐民要术》中转录三国时期韦诞 的《笔方》中有写“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可见用兔毛制笔 的历史可以早到三国时期。

  古人曾以活兔陪葬

  新石器时代就有兔形玉器

  在文物里 ,也有不少以兔为题材或者是兔子形象的文物。仅是故宫博物院,就有商代的玉兔、汉代的兔猴铜带钩 、唐代 的瓷兔 、宋代的三彩剔划花兔纹枕、元代 的白玉兔形佩、明代 的双兔图页等藏品 。

  “按照文物材质来看 ,在玉石材质文物 、陶质文物、青铜器和画像石中常见兔的形象。”吕鹏告诉记者。以距今53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为例,在此墓地M10中出土有玉兔饰1件,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兔形玉器 。

  山西曲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 的青铜兔尊 ,则 是目前发现最早的 、以兔作为尊的青铜器 。兔头微伸,呈跃跃欲试状,背上驮一尊口 ,兔身两侧饰圆形的火纹和雷纹 。

  而在山东嘉祥宋山4号祠堂东壁 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兔子,则可以代表世俗和神话中两种不同的“兔”形象 。吕鹏说 :“在画像 的上侧 ,东王公居中 ,马头、鸡头 、狗头带翼神人跪于左右两侧;在画像左侧有面对面站立 的两兔,分别用一只前肢扶臼 ,一只前肢握杵,似在捣药 ;在画像 的下侧,厨房的房梁上悬挂着鱼 、鸡、猪头 、猪和兔等 ,这些都是准备烹饪的肉食。”

  “山东济南洛庄汉墓 的陪葬坑, 是目前出土动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 的遗存 。”吕鹏说,洛庄汉墓是西汉诸侯王级别 的墓 ,编号为34号的大型动物陪葬坑中出土动物遗存共有110余具 ,动物种属包括绵羊、猪 、狗 、兔等4种。其中 ,兔有45只。

  吕鹏告诉记者 ,在这其中比较特别 的是,该坑放置了两个兔笼 。西侧木笼保存较好,长度1.8米 ,宽度0.47米,笼中发现多只完整兔骨,“根据笼中兔骨凌乱、笼外可能为外逃之兔 的考古现象推测 ,当时陪葬 的是活兔。”(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来源 :华西都市报 2023年1月29日 A12版)

(新春见闻)穗港澳青年为羊城新春献上花样艺术“餐点”******

  中新网广州1月14日电 题 :穗港澳青年为羊城新春献上花样艺术“餐点”

  中新网记者 王坚

  新春将至 ,一股青春的艺术气息于14日吹进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下称“广州青宫”)。当日,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主办的“追梦——首届穗港澳青年艺术交流季”在广州青宫揭开序幕,来自穗港澳三地青年 的逾百件作品正式揭开“红盖头”,在春节期间为羊城市民献上花样艺术“餐点” 。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此次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除了常见 的平面绘画,还囊括了雕塑、工艺作品 、视觉传达等门类,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特别适合新春期间沉浸式体验。展览同步开设了线上展厅 ,让无法来到现场的观众们也能一饱眼福。

  “参展的艺术家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但是他们特有的大胆 、敢想、前卫、潮流的风格给本次展览带来了青春、新鲜 的气息,他们 的作品常常使用出其不意 的表达形式,给观赏者带来耳目一新 的视觉享受 。”广州青宫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改以往“名家名作带新人新作” 的展览模式 ,此次展览最大程度地将展示平台留给了年轻艺术家 ,尤其 是活跃在广州 的穗港澳年轻艺术家们。

展览现场 杨青 摄展览现场 杨青 摄

  其中 ,装置雕塑作品《素麒》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 。该作品由1997年出生于香港 的杜梓锋带来 ,通过光影和简单道具 的辅助,将未经雕琢的岭南狮头重新塑造成了一头气势威猛的雄狮形象 ,给大家带来新颖 、独特的艺术体验 。

  令记者惊喜的是,此次展览还邀请了“小林漫画”加盟 ,小林老师用既温暖又深刻的方式,通过作品寄语2023年,为大家送上新年祝福 。

  此外 ,部分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上一年度优秀毕业生作品也将在此展览中亮相 ,踏上在学院之外展出的“初舞台”,给展览增添了青春活力、前卫创新。其中不乏许多人气作品 ,如用羊毛毡修复城市缝隙的“花花补丁”计划 、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的创意作品《同象行》等。

  “这个展览很有意思,除了画作 ,还有很多作品都是之前没见过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喜欢 。”广州市民陈心霓告诉记者 ,她和朋友特意来参观该展览 ,在看展 的过程中感受年味,很特别 。

  值得一提 的是 ,为了让市民们更直观地体验到艺术的魅力,“花花补丁”计划的发起者罗盛天表示,其将于19日带着自己对城市老建筑修复 的思考和解决方案到广州青宫,带着大家用羊毛毡让老建筑 的缝隙里“开出”朵朵小花 ,让来广州北京路“行花街”的朋友在“花花世界”中感受广州“老城市新活力” 。

  广州青宫介绍 ,此次展览活动将持续至3月下旬。春节期间 ,广州青宫还会于18日至28日为市民准备一道“文化盛宴”——“兔年潮市、拾忆民俗”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青年民俗文化节活动 ,设有传统民俗互动体验、“喜迎新春”文艺演出 、“花街奇遇结良缘”青年交友活动 、开年看大戏 、冰壶体验等多项精彩活动 。(完)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app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