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世纪|- (中国)百度文库
五五世纪2021-05-15

五五世纪

小寒:踏雪寻梅,年味渐浓******

  小寒是冬季倒数第二个节气 ,它 的到来意味着一年将近尾声。小寒一般于1月5-7日间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其名曰:“小寒,十二月节 。月初寒尚小 ,故云。月半则大矣。”在古人看来,寒冷是一个不断积聚 的过程 ,冷气积久而寒 ,却未达极点,是谓“小寒”。冬至之后 ,冷空气频繁南下 ,各地气温持续降低,小寒临近“三九”,民谚有“冷在三九”“小寒一过 ,出门冰上走”“小寒胜大寒”等说法,可见此时 的寒冷程度。

  小寒时节 ,北方大部分地区正值田间歇冬 ,南方地区也多是从事果树修剪、小麦油菜追施冬肥 、蔬菜越冬保暖等工作 ,农事并不忙碌。然而农人早已关心起来年 的收成。人们常常根据小寒 的气温 、雨水变化预测来年 的天气、农事。比如“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当年小寒温暖 ,预示来年立春前后有雪 ,清明雨水增多;“小寒雨蒙蒙 ,雨水惊蛰冻死秧”,若小寒阴雨,寒冷将持续到来年雨水 、惊蛰 ;此外还有“小寒无雨,小暑必旱”“小寒不寒大寒寒”等 。

  寒冬腊月 ,人们注重饮食 、保养身体,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寒食俗。比如南京人小寒要吃菜饭,取南京特色“矮脚黄”青菜、咸肉片、香肠片 、板鸭丁,再剁生姜粒与糯米同煮 ,味道十分鲜美。广州人喜欢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饭 。糯米饭不光 是糯米,得配上炒香的广州腊味(腊肠、腊肉)、花生 、碎白葱等 ,吃来有滋有味 。江浙一带有小寒吃花生的习俗 ,花生可以健体,当地俗谚说“小寒喜庆长生果”“小寒花生食来年”。以传统中医观点来看,在经历春 、夏、秋三季的消耗后,人体气血偏衰。“三九”最 是寒冷 ,阴邪之气颇盛,此时合理进补可以抵御寒气侵袭 ,使得来年身体强健 。小寒食补多讲究“温润”,即用一些温热食物补益身体 ,比如羊肉、鸡肉等肉类,核桃仁 、大枣、龙眼肉等蔬果 。正所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严寒之中,仍有花信如约而至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有“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的佳句。梅花带着独有 的暗香,为寥落寒冷的天地增添了几分色彩 。梅花自小寒时初绽 ,探梅寻芳者也日渐增多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素以傲雪凌霜的高洁之姿得世人称颂。

  陆游《游前山》有“屐声惊雉起 ,风信报梅开”之句。“风信”即“信风” , 是应着花期时令吹来的风。一番风来,吹开了应季的花 ,古人从中挑选花期最准确 的一种花作为这一节候的代表,称为“花信风”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云:“二十四番花信风者 ,自小寒至谷雨 ,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 ,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 。”古人以五日为一候 ,三候为一个节气 ,每年从小寒至来年谷雨,共有八个节气二十四候 ,每候都有一种花儿绽蕾开放 ,于 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 。明人王逵《蠡海集》整理了完整 的花信风名目 ,以梅花为首,待到楝花开尽,花信风止,绿肥红瘦的夏季便来临了 。

  小寒三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梅花高洁,山茶富贵,水仙清雅。水仙多为家中水养 ,一球抽三五枝花茎,开四五朵白花 ,风姿绰约 ,雅号“凌波仙子” 。文震亨《长物志》说水神冯夷服此花八石 ,由此得名“水仙”。不论是踏雪寻梅 ,还是在家中观赏水仙 ,都为小寒增添不少雅韵。

  尽管此时寒近极致 ,但春的气息也渐渐弥漫开来。进入腊月之后,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 、贴年画 、采购年货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日子便这般红火热闹起来。(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袁瑾)

青岛农业大学 :发挥人才优势,服务乡村振兴******

  近日,在青岛绿沃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大棚内 ,一排排整齐的草莓长势旺盛,红彤彤的果实点缀于绿叶之间 。“得益于青岛农业大学姜卓俊教授研发 的草莓超早熟栽培技术,我们的草莓上市早 、品质好,回头客很多,供不应求。”青岛绿沃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坤均说。

  青岛农业大学姜卓俊教授研发的草莓超早熟栽培技术获得青岛农业企业 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所“农字号”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充分发挥智力和人才优势 ,坚持人才下沉 、科技下乡 ,将创新成果送到田间地头 ,以科技服务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

  科技小院加速农业科技落地

  近日 ,在位于青岛莱西市店埠镇 的胡萝卜科技小院 的试验田里,科技小院“院长”赵颖和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 :运肥、称重 、撒肥……试验田里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赵颖是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一名研二学生 。去年研究生一入学 ,她就跟着导师在胡萝卜科技小院里开展研究,致力于胡萝卜产量和品质 的提升 。“在科技小院里作研究,让我对课题的理解更深入了 。在这里,我们一边学习 ,一边指导农户科学种田,帮助乡亲们解决农业生产中 的难题,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赵颖说 。

  赵颖的导师陈延玲 是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以科技小院模式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研究生 。博士毕业后 ,陈延玲回到本科母校青岛农业大学任职,也将科技小院模式带了回来 。2019年7月,在陈延玲的推动下,胡萝卜科技小院在青岛莱西市店埠镇建成 ,入住小院的青岛农业大学师生针对胡萝卜生产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技术服务模式。

  除了日常科研和实验工作 ,科技小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针对农户需求进行不同形式 的技术普及。“我们通过田间党校、夜间培训等形式,对生产过程中痛点、难点进行技术培训。对于没有时间参加线下培训的农户,我们会通过短视频、科普传单等形式,把技术送到他们手上 ,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把当地 的农民培养成‘土专家’。”陈延玲说 。

  近年来 ,青岛农业大学不断开拓科技小院助农新阵地,派出师生团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推广科技服务“小院模式” 。青岛农业大学陆续建成了胶州大白菜科技小院 、莱西玉米科技小院等 ,并承担了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等相关工作。

  青岛农业大学每个科技小院都有专攻 的特色农产品项目 ,因地制宜开展技术示范和指导 ,服务农民需求,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的“最后一公里” 。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引进及创新作物高产高效技术20余项 ,实现作物平均增产12.8%,增效33.4%,增收20.4%。

  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日前 ,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北张家寨子村农户张许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由于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卖出了好价钱,2022年他们一家 的收入达到60多万元 。“多亏了青岛农业大学 的‘葡萄专家’传经送宝,我们 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张许山说 。

  张许山提到的“葡萄专家”,正 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科技特派员。去年底,由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韩仲志担任团长 ,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共同体青岛葡萄产业服务团成立 ,为葡萄种植提供科技指导服务。

  “专家们经常到葡萄园来,从选种 、育苗到结果 、采摘,给予我们手把手 的指导。”张许山说 ,在广大果农 的心里 ,青岛农业大学 的专家就是大伙儿种植葡萄的“主心骨”, 是致富路上的“贴心人”。

  这是青岛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自国家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 ,青岛农业大学建立起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特派员队伍。科技特派员们把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作为工作重点,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送去科技指导和服务。

  “学校科技特派员总人数已超过600名 ,服务区域覆盖山东省全域,辐射至广西 、贵州 、云南、四川、青海 、重庆 、内蒙古和甘肃等地 。”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刘新民介绍 ,2022年,青岛农业大学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大会战行动计划 ,组建了20支科技特派员团队,由“单兵作战”向高水平的“团队作战”转变,由“服务农户技术”向“服务产业需求”转变。

  “学校将继续发挥人才、科研优势,以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 ,进一步打通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的创新链条,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刘新民说。(记者王健高 实习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刘 琨)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